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动态 >> 正文

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学术报告预告:碱矿渣体系双电层抗氯离子传输机制与评价方法

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 2025-01-09 10:11 浏览:

报告题目:碱矿渣体系双电层抗氯离子传输机制与评价方法

报告时间:2025.1.10(周五) 上午10:00

报告地点:32208学术报告厅

报告人:张勇(福州大学副研究员,旗山学者)

报告人简介:

张勇,福州大学副研究员,旗山学者,福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博士毕业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主要学术兼职:国际材料与结构研究实验联合会会员,福建省力学学会理事,福建省滨海与海洋基础设施及材料劣化和控制国际联合实验室秘书长。主要从事界面多尺度理论与改性、孔结构表征与抗渗设计、低碳高性能胶凝材料开发与应用、滨海基础设施耐久性与性能提升等。主持和参与包括福建省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等纵向科研基金项目近20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0余篇;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建筑材料学报等学术期刊评审人。

报告简介:

传统混凝土耐久性设计规范基于渗透理论,普遍认为毛细孔曲折度高或连通性低是混凝土抵抗氯离子渗透的主要原因,通常采用扩散试验(基于Fick扩散定律)或快速氯离子迁移试验所测出的氯离子扩散系数作为耐久性评价指标,而未能合理考虑孔隙表面电荷以及孔壁碰撞对氯离子传输速率的影响。混凝土固液界面处存在厚度约1~2纳米的双电层,孔隙尺寸越小,氯离子与孔壁碰撞加剧,而且双电层对氯离子的静电作用力越强,导致氯离子的纯扩散行为会明显弱化。在“双碳战略”的背景下,各种新型胶凝材料应运而生,孔隙尺寸更小已成为低碳高性能混凝土发展的共性要求。碱矿渣胶凝材料是研究热点之一,其大部分孔隙尺寸小于10纳米,以致孔隙表面双电层严重影响氯离子扩散行为。碱矿渣胶凝材料抵抗氯离子渗透的主要机制是孔结构几何效应(渗透理论)或孔隙表面作用(界面理论),这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本报告将对此分享课题组所开展的一系列前期试验研究和数值分析成果。

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
2025年1月9日


(责任编辑:李翰



上一条:粮油食品学院学术报告预告:基金类项目申报的理解与实践
下一条: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学术报告预告:固废基低碳高性能混凝土制备与性能研究

关闭

文章标签: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版权所有©河南工业大学  |  地址:郑州市高新区莲花街100号 邮编:450001 电子邮箱:xb@haut.edu.cn  电话:0371-67756888  |  豫ICP备05002475号 郑公信备4101000000080号  |  

手机版